中国新兴城市群的科研活力 | “自然聚焦-中国大湾区”增刊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许多有抱负的青年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首选地。
Sarah O'Meara
doi:10.1038/d41586-020-03002-z | 原文链接


001.jpg

2017年,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大桥连接了大湾区内香港、澳门和珠海三座城市,大大缩短了三地之间的通行时间。 来源:Anthony Wallace/AFP VIA GETTY


20年前,中国的许多理工科学生都向往去国外工作,或是去上海和北京的国内顶尖学术机构从事科研。如今,他们的选择还包括一些全球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比如大数据和科技公司腾讯、全球领先的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电信企业华为。这些都是中国本土科技企业,三家公司的总部均设在深圳。深圳是一座人口超过1300万的城市,而就在5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到处是农村,它的对面是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


006.jpg

来源:大湾区项目网站(http://go.nature.com/3KGCKTJ


深圳及其周边的十座城市在历史上被统称为珠江三角洲(见“大湾区数据表”)。随着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并将这些城市打造成了一体化的经济区,这里对科学家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该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区,拥有7200万人口和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和科学实力(见“全球竞争者”)。虽然政府规划很少透露细节,但规划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在接下来的15年里,通过交通枢纽和经济联系,将目前互为竞争对手的城市共同建设成一个世界级城市群。

005.jpg来源:大湾区项目网站(http://go.nature.com/3KGCKTJ);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有一个连接这些城市的项目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全长55千米、总投资1270亿元(合190亿美元)的港珠澳大桥,它将香港与珠海的车程从原来的三小时缩短至半小时。科技项目包括尚在商定的落马洲河套区——位于内地与香港边界河道上的一个科技创新园区。

《自然》采访了五位青年研究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刚来到大湾区,并打算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城市群发展自己的事业。


 ——— 药物开发者 ———


我2019年来珠海创办了一家药物开发公司,但我与大湾区的渊源很深:我的父母出生在香港,后来都随家人移居英国,并在那里认识了对方。我从小在伦敦北部的赫特福德郡长大。我小时候会讲英语、客家话和广东话,广东话是中国东南部的日常用语。当我搬到珠海后,我还学会了国内的官方语言普通话。我掌握的这些语言帮助推动了我到这里之后的职业发展。


2009年从英国牛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我去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做博士后。到了2013年,我加入了苏州的生物科技公司信达生物制药,苏州距离上海只有30分钟的高铁路程,我所在的团队发现并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癌症免疫疗法——信迪利单抗(TYVYT),该药已在国内上市。


2018年,我和四个朋友还有前同事一起创立了免疫肿瘤生物技术公司普米斯(Biotheus)。我们公司专注于研发能与机体免疫系统共同作用并对抗癌细胞的药物。我们希望到2021年能有至少五种药物进入初期临床试验。


在为公司选址前,我们与大湾区内不同的地方政府谈了谈,了解他们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支持。这些地方政府都希望能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努力提出了很有吸引力的创业支持方案。珠海政府很快就说服了我们。如果我们入驻珠海的初创研发企业集群——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只要我们能完成一定的发展目标,譬如在给定期限内让药物进入临床试验,珠海政府就承诺在三年时间里向我们拨款数百万美元。


人才招聘则不那么容易,大部分科学家还是想生活在广州和深圳这些设施更完善的大城市,珠海本地的人才库非常小。珠海想把自己打造成广东省省会城市广州的通勤市郊。当地政府正在建设一条连通两地的地铁线。还有一座连接中山、珠海、深圳的大桥也在建设中,它能把去深圳的通勤时间缩短到一小时内。


你每天都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变化,咖啡馆、学校、电影院越来越多。虽然珠海的生物技术领域仍有待发展,但已经有很多令人鼓舞的迹象了。其中之一是2018年成立的迪奇孚瑞生物科技公司(DigiFluidic),它研究的微流控技术能让人和动物的疾病检测变得更容易。目前,我们依旧在与猎头合作,希望能吸引珠海外部的人才。


今年1月,我们还在香港科学园设立了一个实验室,因为我们招到了资深科学家Suki Man-Yan Lee,她非常适合领导候选药物的筛选研究。我们在参观香港科学园时才知道,如果我们在那里开设一个实验室,他们就愿意补贴我们员工的工资,这样就能降低我们的招人成本:香港的工资比珠海高很多。我们现在有四位员工和Suki Man-Yan Lee一起在香港工作。


/Andy Tsun是珠海普米斯公司的生物学家兼联合创始人。


 ——— 机器人专家 ———


我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工程学博士生。具体来说,我在训练一种算法,这种算法能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指导一个机器臂画传统中国画。将来,我希望这项研究能用到需要机器人处理精细易碎材料的应用场景中,比如去除组织进行活检或是手术切除肿瘤。

我在博士毕业后有很多工作可以选。我可以自己开公司,把我的研究授权给一家制造商,或是为需要机器人学专业知识的企业提供咨询。

智能机器人对于未来的制造业相当重要,因此我的领域不乏高薪水的工程类岗位,但竞争的人也很多。

002.jpg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Yun Yee Leung和一个机器人装置。 来源:Veronica Sanchis for Nature


我正在考虑自己开公司,为12岁到15岁的学生编写教材,帮助他们理解基本的工程学概念。这可能包括解释我们每天使用的工程设计背后的逻辑,比如一把椅子的形状和式样。我非常希望能激发年轻人对理工科的兴趣。

我出生在香港,它一直是个多姿多彩的城市。全球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生活和工作。大湾区项目把香港和内地连接得更紧密了。比方说,2018年,我的学校在深圳研究院设立了一个初创公司孵化基地——众创中心(InnoHub),这个中心专门帮助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和校友在深圳创业。过去2年里已有45个初创公司团队加入,包括医学成像公司视见科技(Imsight)和声音识别团队声扬科技(VoiceAI Tech)。我相信,这类倡议会吸引更多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这里工作。

由于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那里的创业项目有机会得到全球投资者的关注,而生产制造和快速原型设计可以在内地的工厂里完成。铁路和公路连接着香港和广州、深圳这些制造业发达的城市。

我知道很多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都计划在毕业后加入大湾区的初创公司或在那里创业。

/Yun Yee Leung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名工程学博士生。


 
——— 疾病侦探 ———


我正在研究能诊断癌症等疾病的微流控技术,它能在极少量血液(一针刺的量)中鉴定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这也是我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SUSTech)攻读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的部分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将血样放在内置化学物质的微芯片中分析,再利用分子诊断工具鉴定发生的反应是否预示了疾病的存在。我们还会分析样本的物理变化。

我们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国外其他从事类似工作的团队也是,但我们希望这项技术能在五年内被医院使用。


003.jpg

Nan Zong是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一名硕士生。 来源:Wang Lei for Nature


我在中国北方山东省济宁市长大,2015年来到南方的重庆市攻读医疗化验科学学位。我很喜欢生活在深圳,我2019年就来这里了,我在这里看到了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他们不断学习、比拼、合作、打破旧传统、创立新项目。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很年轻的大学:大概有40%的教授都在35岁以下。


我选择深圳的一个原因是,大湾区提供给青年科学家的创业机会比我在其他城市看到的都多。今年5月,首个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便落户深圳。


这些项目让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有机会与国内医疗设备公司开展合作,比如深圳的迈瑞医疗就是我梦想能加入的公司。


其他的资助项目也不少,比如为先进性研究提供资金的粤深联合基金,以及协助孵化初创企业的先进研究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毕业后,我打算继续研究能在任何场景下使用的医疗诊断工具。将来,人们或许能在超市检查自己的健康状况——只要一针血就够了。于我而言,这样的工作很有意义,也充满挑战。


/Nan Zong目前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读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 丽人生物学家 ———


我在小猫安妮(Kitty Annie)工作,这是一家深圳的美容科技公司,创立于2019年。今年4月,当国内的疫情封锁措施解除、通行恢复后,我便来到了深圳。

这并非我原来的计划:去年9月离开伦敦后,我原本打算搬回山东东部的沿海城市青岛。我最初想申请英国的博士职位,但由于疫情原因,我开始寻找家乡附近的工作。

我很喜欢小猫安妮,也很享受身为创业团队的一员。每一天都很忙很充实,工作占据了我的绝大部分生活。今年,我们推出了首支产品线,开始销售一款脱毛仪和一款脱毛胶。我的工作是为将来的产品寻找新的成分,同时持续改进目前的产品。比如我最近研究了草莓、蓝莓、黑莓和巴西莓中的化合物,看看哪些能用在皮肤乳霜中,帮助产生抗衰老功效。

我们尽量不在动物身上测试我们的配方。这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

为了决定使用哪些成分,我会查阅化妆品领域的已发表论文、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外包给外部实验室的实验结果,在这基础上设计新的配方。

帝国理工学院的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让我更清楚在阅读制造商提供的配方信息时要注意哪些方面。我会查看他们进行的实验,评估他们的结果是否合理。比如,在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商家提供的资料后,我最近选择了中国北方大兴安岭生产的蓝莓提取物。

004.jpg

生物学家Jili Yang在深圳的小猫安妮公司研究美容产品配方。 来源:Wang Lei for Nature


对我来说,深圳的主要优势是它的美食。这座城市吸引着其他城市的移民,也吸纳了他们带来的最顶尖的厨艺。我最喜欢吃湖南的剁椒鱼头、重庆的豌杂面和日本的盖饭。


我的家乡青岛因其美丽的海岸风光和宜人的气候而闻名。相比之下,南方城市深圳的气候偏热、潮湿。


我听到过许多关于定居深圳的负面评论:这座城市发展得太快,许多问题和地方仍有待改进。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资源有限:人们很难获得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但我认为,深圳是年轻人的绝佳工作地点。整座城市充满了机遇。你很容易就能在令人激动的新兴产业中找到工作,比如互联网公司。


/Jili Yang是深圳小猫安妮公司的生物学家。


 ——— 工程师 ———


我是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助理教授,我的工作包括协助开发高级工程应用所需的新材料,比如飞机上使用的涡轮叶片和涡轮增压器。


我们团队最近将硼加入一种金属合金,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材料。添加这种元素会令材料的晶体结构发生改变,让它变得更强韧、可弯曲,还能抗高温。


我们团队希望能为这项工作申请专利,再寻找投资者成立一家公司,或是与大湾区的钢铁和汽车企业一起开发这个产品。


这座城市和大湾区有一个了不起的地方,那就是它吸纳新技术的速度快如闪电。许多高科技公司都将总部设在大湾区,比如华为和腾讯。对于像我一样事业刚起步的科学家来说,这就像是实现创意和从事前沿技术的巨大机遇。


2015年,我拿到了地方政府奖励的41000美元的博士生津贴,帮助我到香港城市大学继续深造。之后,香港城市大学的香港高等研究院给了我一份月收入5100美元的博士后职位,今年8月刚结束。之后我便留校担任助理教授。


像我这样的职业道路会越来越常见:我2014年从厦门大学本科毕业时,我们专业很少有学生打算来大湾区工作或继续研究。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告诉我,他们想去南方的城市做工程师。我还发现,更多学生正在考虑去香港和深圳这些城市读博、申请博士后职位,而不是去北京和上海。


新冠疫情期间,香港并没有像大陆一样实行封锁,所以我还是能戴着口罩去工作。主要的障碍在于招不到新的研究人员,因为许多内地的学生不愿意来香港或出国,他们不想被隔离。


大湾区的深圳和东莞等城市已经成为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我们领域的研究生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好的工作作为起步。这些城市还提供比厦门等城市更好的待遇。我认为这是因为它们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


/Tao Yang是香港城市大学的一名材料科学家。


Sarah O’Meara负责本文的采访,Ivy Huang提供了额外的调查。

为保证内容长度和清晰度,以上采访均经过编辑。


原文以Science in China's New Megacity为标题发布在2020年11月5日出版的《自然》增刊“自然聚焦 – 中国大湾区”上。



© nature

Nature | doi:10.1038/d41586-020-03002-z

自然聚焦 - 中国大湾区

Nature Spotlight China's Greater Bay Area

《自然》增刊“自然聚焦 - 中国大湾区”编辑独立,《自然》对社论内容全权负责。我们在此衷心感谢以下机构的支持:

logos.png

Nature Spotlight 自然聚焦

自然聚焦Nature Spotlight)是独立编辑的《自然》增刊,聚焦于具有吸引力的科学话题或地区。它旨在展示特定领域的科研进展或某个地区的整体科学发展。每期增刊都至少包括一篇独立编辑的相关特写,其作者为自然科研期刊旗下的编辑或自由撰稿人,此外还可以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相关品牌故事。这些品牌故事由自然科研定制服务编辑团队为合作机构创作撰写,通过机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人才引进介绍、领导访谈等定制化内容,为机构提高国际知名度、获得更多国际合作提供独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