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自然聚焦》增刊的理由
每期增刊都至少包括一篇独立编辑的相关特写,其作者为自然科研期刊旗下的编辑或自由撰稿人,此外还可以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相关品牌故事。这些品牌故事由自然科研定制服务编辑团队为合作机构创作撰写,通过机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人才引进介绍、领导访谈等定制化内容,为机构提高国际知名度、获得更多国际合作提供独特的机会。
每期增刊都至少包括一篇独立编辑的相关特写,其作者为自然科研期刊旗下的编辑或自由撰稿人,此外还可以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相关品牌故事。这些品牌故事由自然科研定制服务编辑团队为合作机构创作撰写,通过机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人才引进介绍、领导访谈等定制化内容,为机构提高国际知名度、获得更多国际合作提供独特的机会。
- “自然聚焦”增刊在《自然》发表,全球发行。
- 在线版品牌故事页将收录在nature.com上的增刊专题页面中。内容排版简洁易读,适合所有设备浏览。
- 品牌故事重在被谈论和分享。包括邮件、横幅广告、社交媒体在内的独家推广,是向科学共同体讲述您的机构故事的最佳平台。
2024年自然聚焦主题与排期
6月20日 | 本期自然聚焦将涵盖农业领域的一些最新发展,并关注科学家在面对食品短缺和全球变暖等全球性问题时如何寻找解决方案。此外,该增刊或将探讨科学家如何研究经济趋势,例如俄乌冲突对世界食品市场产生的影响等。 | ||
9月26日 | 本期自然聚焦将探讨全球实验室为减少科研活动产生的排放所采取的方法,或将尝试使用数据来评估科研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揭示一些会产生大量实验室排放的行为。此外,该增刊还将关注一些让科研活动更加环保的成功案例,讨论研究本身如何抵消碳排放。 | ||
10月17日 | 本期自然聚焦旨在洞察将科学研究从实验室推向临床的过程,并重点关注近期为此目的而设立的资助项目。该增刊或将介绍一些成功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的科学家。 | ||
10月24日 | 本期自然聚焦关注中国机构和企业为将海洋领域的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而付出的努力。专题或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资源勘探、碳封存和测量技术;科学研究在保护和提高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航运效率以及保护可持续渔业方面提供了怎样的帮助;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 ||
11月7日 | 本期自然聚焦将涵盖空间研究领域的一些最新发展,并关注科学家如何利用空间研究追踪全球变暖和污染等全球趋势。此外,该增刊或将探讨私人公司(而不是政府)进军太空的情况。 | ||
点击此处寻求合作 |
* 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产生调整
往期自然聚焦
-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最新的原始数据表明报告率正在提高。记录试验报告的网站“欧盟试验追踪”(EU Trials Tracker)显示,至《自然》发表时,所有应报告的试验中,有 83.4% 已经公布了结果。美国与欧盟大约同时开始监测和执行临床试验结果报告,现在也正在迎头赶上。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最新数据,在 clinicaltrials.gov 上注册的应报告试验中,有 77.4% 已经公布了结果。
合作伙伴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 -
说到碳,人类面临两个紧迫的问题。首先,大气中的碳太多了。自工业时代开始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 280 ppm 增加到 2023 年的近 420 ppm,增加了约 50%(go.nature.com/2j4heej)。其中许多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但农业也是一个主要来源。每年,农业过程向大气中排放约 137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四分之一以上来自粮食生产。
第二个碳问题是土壤中的碳含量不足。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而发展出的集约化耕作方式已经导致世合作伙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中国拥有约14亿人口,其中五分之一年龄在60岁以上。柏林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研究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分析师 Jeroen Groenewegen-Lau表示,中产人群兴起以及与富裕相关的医疗状况的增加(例如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意味着中国已经在开展治疗的同时,也采取预防性护理。而这意味着开放了昂贵的治疗和技术市场,他说。
中国的医院已被指示尽可能采购中国制造的产品,国内外制造商也改变了业务运营和重点。2021年是有数据可查的最近一年,中国占据了医疗器械市场20%的份额,仅次于美 -
联合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是确保所有人的健康生活并促进他们的福祉,其部分途径是降低全球孕产妇死亡率并阻止新生儿和五岁以下儿童可预防的死亡。过去几十年来,儿科护理的进步使儿童死亡率显著下降。1990年至2019年间,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59%1,但每年仍有数百万儿童患病和死亡,通常死于可预防和可治疗的原因(见"实现目标")。这些死亡主要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地区,在2019年52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中,这两个地区占了80%以上,尽管这两个地区的人口仅占全球该年龄组人口的51%1。
人类驱动的气候变化正在形成一个危险的世界。地震、飓风、洪水、山体滑坡、野火和干旱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五位灾难管理科学家分享了他们在混乱发生后恢复秩序的经验中学到的知识。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自然产生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虽然不能简单以“中国菜”一言以蔽之,不过有些食材和食品在中国饮食中特别常见,而且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国家早期历史。
茶,酱油,豆腐,芝麻:多彩中国饮食的营养研究。研究揭示了一些中国饮食的益处和风险。等到能与传统计算机抗衡的那一天到来时,量子计算机将在哪些领域产生最大的影响?
如果你相信那些宣传词,利用原子世界怪异行为运行的计算机就能加速药物发现、破解加密密码、提升金融交易的决策速度、改进机器学习技术、开发革命性材料,甚至能缓解气候变化。更难想象的是,这些承诺现在离现实越来越近——有些说法甚至过于保守了。肿瘤学家Peter Mulatya的工作,让他从开展临床试验,到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深入漫长的讨论。
Peter Mulatya是一位肿瘤学家,他在内罗毕的肯雅塔大学教学、科研和转诊医院治疗癌症患者。Mulatya在这一医学领域有着十年工作经验,对患者照护和协助检测和治疗肿瘤的科研都有深切热情。四名来自研究型医院的科学家和临床医师讨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研究,描绘了自己工作的典型一日,Mulatya是其中一位。合作伙伴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学上的许多疗法都采取“一刀切”的策略,但由于个体在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患有同一种疾病的人可能不会对某种疗法作出相同的反应。为了理解这些差异,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大型数据集,希望借此确定特定疾病的分子模式。连同基因检测,临床医生就能为患者选择“量体裁衣”的个性化疗法,这就是所谓的精准医学。中国的精准医学和大规模人口研究正在帮助揭示从孤独症到遗传性耳聋等一系列疾病的特征。2020年,中国宣布了一项宏大的减排降碳计划,提出到2060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到80%。鉴于中国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到了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最大限度地减缓未来的气候变暖至关重要。《自然》采访了中国的四个科研团队,这些团队活跃在中国庞大能源结构的各个领域,希望能为国家向清洁能源的转型贡献一份力量。人工智能研究员和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正在携手应对糖尿病和COVID-19等疾病。
2020年初,王光宇在北京的家里看着COVID-19病例在中国和世界各地一点一点增加。这位从事人工智能(AI)研究的生物医学工程师从她认识的医护人员那儿得知,国家医疗系统已经不堪重负。武汉在暴发COVID-19后被迫封城,世界卫生组织也宣布全球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化建设使中国政府愈发意识到忽视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而生态学家们正努力把握这一契机。
2020年1月28日,中国保护生物学家们组成的一支团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征询中国公民对于国内禁止消费和交易野生动物这一立法提案的意见。在74070名调查受访者中,超过90%的人支持全面禁止野生动物贸易。一个月后,中央政府决定就此立法。研究人员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些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许多有抱负的青年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首选地。
深圳及其周边的十座城市在历史上被统称为珠江三角洲。随着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并将这些城市打造成了一体化的经济区,这里对科学家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该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区,拥有7200万人口和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和科学实力。中国计划减少煤炭使用,推动绿色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同样也是全球最大的风能生产国——产能是第二名美国的两倍多。中国还贡献了全世界太阳能发电量的约三分之一,去年建设的太阳能系统数量领先其他任何国家。2006年,中国在面向未来15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发展机器人的重要性。2011年,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这些目标进一步细化,提出让机器人从多个角度服务社会,无论是自然灾害和火灾中的抢险救灾,还是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和辅助医疗康复等。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氏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根本原因。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中国正在加大投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寻找帮助老年人口的方法,以避免一代人的健康危机。长期以来,台湾一直被看作廉价电子产品的制造基地。如今,台湾正努力将自己打造成立足于科学技术的未来“智”造中心。了解科学家和企业家如何在台湾重视科研投入的转型过程中寻找成功之道。虽然前路布满未知与挑战,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依然热衷于继续保持人工智能所蕴含的全球分享文化。随着中国高影响力的科技公司不断崛起,人工智能的研究规模乃至带给研究人员的机遇也与日俱增。如今,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人员纷纷参与到中国互联网巨头资助的项目中来。2017年,中国的材料科学论文产出跃至全球首位,是位居第二的美国的两倍以上。中国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学术合作,在材料制造方面重点关注应用科学和医学领域。2008年以来,中国投入的材料科研经费已增至原来的四倍。让我们来了解中国是如何利用材料科学优势推动知识创新,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制造业污染等一系列国内问题的。“一带一路”是一项经济行动计划,旨在加强中国与亚非欧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联系。Dirk van der Kley(现居悉尼,在澳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中国外交政策)表示,其定义愈发难以界定。“的确有那么一丝变化,”他说,“投资基础设施和企业,被用于进一步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方针,即提高中国在这些地区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在西安,当地政府正在为那些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业务的企业提供财务激励。虽然浙江省在历史上是作为通向内陆的航运和运输枢纽闻名,但是省政府的领导们认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将来自于对于数字经济的投资。在民众生活的每个方面,从大学学科设置到城市管理,政府官员们正在和科学家以及工程师合作,把尖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置于当地发展的核心位置,并致力于使浙江省进一步国际化。2016年,G20峰会首次在中国举办,杭州是主办城市,浙江省的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
香港正利用其靠近内地科研中心的地理优势,鼓励创新,但合作的障碍仍然存在。今年3月,香港政府宣布拨款500亿港元(约合63.7亿美元)用于投资科技创新。此举标志着香港希望和内地以科学为基础的新经济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同时实现香港自身的多元化。北京居住着220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科学中心。北京正在寻觅科学家。来了解一下科学家是如何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事业,将一个陌生的城市变成他们的家。曾经的深圳依靠制造外地设计的产品积累财富。现在,作为南中国的经济“发动机”之一,发明创新流淌在这座拥有1200万人口的大城市的血液中。深圳吸引了大量生命科学及其他行业的技术人员,希望在此创造属于他们的辉煌。根据南京市有关政府部门的数据,南京现在有普通高校53所、省级以上科研机构400多家,而这座城市的人口约为800万,这里的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南京的教育和科研传统帮助这座城市度过了多个世纪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迁。现在又有了新的政府支持的改革和刺激增长的措施,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座城市将继续繁荣下去。广东省的省会广州正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毗邻香港和澳门的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早已跻身成为中国经济和科研领域方面的领先发达城市。得利于其快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广州的GDP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位列第三。广州的很多高等学府和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正在持续不断地增长。成都是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班目的地,排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之后, 其经济增长率分别比国家和省级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中国一些最好的研究机构也位于成都,当地政府致力于支持该地区的科研发展。武汉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有“九省通衢”之称,也是中国重要的科教研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截至2015年,武汉高等院校高达82所,仅次于北京,依托于其巨大的人才优势,武汉正在成为中国又一个崛起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素有“东方明珠”的美称,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不仅作为全球金融重地,上海更着眼于成为创新方面的领头羊,为全球科研人员创造出丰富的研究机会。更多寻求合作